睡莲花大叶美,并具芳香。-般中午12时左右至下午3~4时开放,日落后闭合,次日ㄡ开,可连续开放3~5天。常见栽培睡莲有:
1、白色睡莲。花白色而大,直径10~15公分,花瓣16~24枚,呈2~3轮排列,有香味,夏季开花。
2、黄花睡莲。花鲜黄色,直径约10公分。
3、红色睡莲。花深红色,直径12~20公分,花瓣12~16枚,夏季开花。
4、香睡莲。花白色至淡红色,直径约15公分,有香味,夏季开花,花早晨开放,午后关闭。
5、蓝花睡莲。花淡蓝色,花瓣30~50枚排列成3轮,稍有香味,夏季开花。
此外还有大睡莲,花为亮蓝色;块茎睡莲,花白色;埃及睡莲,花淡紫色,有香气;星花睡莲,花星状,外瓣蓝色、内瓣金黄色以及杂种睡莲等。
白睡莲
白睡莲喜强光,通风良好,在岸边有树萌的池塘,虽能开花,但生长较弱。对土质要求不严,pH值6-8,均生长正常,但喜富含有机质的壤土。生长季节池水深度以不超过80厘米为宜。3-4月萌发长叶,5-8月陆续开花,每朵花开2-5天,日间开放,晚间闭合。花后结实。10-11月茎叶枯萎。翌年春季又重新萌发。生长季节池水深度以不超过80厘米为宜。在长江流域3月下旬至4月上旬萌发,4月下旬或5月上旬孕蕾,6-8月为盛花期,10-11月为黄叶期,11月后进入休眠期。生于池沼、湖泊中,一些公园的水池中常有栽培。
睡莲品种详解以及睡莲栽培技术
1.香睡莲型地下茎(Odorata-typerhizome)形态特征:香睡莲型地下茎得名于具有这种类型地下茎的香睡莲(Nymphaeaodorata)。其地下茎粗壮,肉质,结构疏松,具横向生长的特性。地下茎上的叶痕和花梗痕,春天开始生长时比较密集,随着生长点的快速伸长,痕距逐渐变大,约为2㎝或更大。一般说来,香睡莲型地下茎是睡莲中生长速度最快的,其叶痕间距也是最大的。同时,生长季节,部分叶痕下部分生出小芽眼(小分支),这些芽眼生长也很快,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芽眼,一年中甚至会出现4-5级芽眼。所以具香睡莲型地下茎的睡莲品种往往需要较大的容器,否则,很容易形成植株拥挤而影响正常生长开花。如图1。香睡莲型块茎是最普遍的一种地下茎类型,常见种及品种如:香睡莲(N. odorata)粉牡丹(‘Pink Peony’)、彼得(‘Peter Slocum’)、豪华(‘Somptuosa’)、莹宝石(‘Perry’s Fire Opal’)、美洲之星(‘American Star’)、安娜(‘Anna Epple’)、阿肯塞(‘Arc-en-ciel’)等。( 香睡莲型块茎)
栽培要点:由于香睡莲型地下茎具有较快的横向生长习性,且易产生较多芽眼,故大部分香睡莲型睡莲每年需要分栽。春季刚萌芽时,将整个地下茎起出,用高压水笼冲掉其上的泥土和污物,将老根回剪至1-2㎝,用快刀将具生长点的茎段从母茎上切下,用做繁殖材料,每茎段最好长8-12㎝,无生长点的老茎段即可丢弃。种植时,最好将地下茎尾部置于容器边缘,生长点朝向容器中央,茎段倾斜45°、尾部向下、生长点向上露出泥面。芽眼分栽,可结合春季分栽进行,但最好于生长季进行,这样对母株生长更为有利。当新生芽眼长出几片叶和一些根系时,就可用快刀将其从母茎上分离并另行栽植。 2.块茎型(Tuberosa-type rhizome)
形态特征:块茎型地下茎为细长的棒状,结构较疏松,也具横向生长的习性,但生长速度较香睡莲型略慢。叶痕和花梗痕在主茎上的排列比香睡莲型更为紧密。块茎型这个名称来源于其地下茎的形状及芽眼的生长方式。不夸张地说,这类地下茎的主茎几乎被新生芽眼所覆盖。这些芽眼很饱满,以较细的一端同母茎相连,很容易同母茎分离,如当容器震动或土壤受到重压时,新生的芽眼块茎甚至可以自行脱离。如图2。常见品种如:红仙子(‘RoseArey’)、福禄培尔(‘Froebelii’)、格劳瑞莎(‘Gloriosa’)、桃子和奶油(‘Peaches and Cream’)、婴儿红(‘Perry’s Baby Red’)等。(块茎型地下茎)
栽培要点:由于此类睡莲生长速度较快并且芽眼密集,所以也需要每年分栽或即时清除芽眼,否则,就会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开花。分栽方法同香睡莲型。此类型的栽培关键在于芽眼的清除及分栽,最好于生长季节定期扒开泥土进行,或结合春季分栽进行。用手直接将已产生或未产生根系和叶片的芽眼从母茎上掰下,另行种植或丢弃。它们一般分栽后先进行根系生长,再产生叶片。 3.马利耶克型(Marliac-type rhizome)
形态特征:马利耶克型得名于睡莲育种家、被称为耐寒睡莲之父的Joseph Bory Latour-Marliac。他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培育出了许多耐寒睡莲品种,为现代耐寒睡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发现了这种不像香睡莲型和块茎型睡莲生长迅速而需要大容器或每年分栽的地下茎类型——马利耶克型地下茎。其显著的特点是:尽管它也具横走的生长习性,但伸长生长较慢,块茎粗壮、肉质,结构紧密,叶痕和花梗痕更为紧密的排列在地下茎上。芽眼粗壮,结构紧密,因而不易从主茎上分离,如图4。另外,黑龙江子午莲(N. cv. PygmaeaAlba”)的指型地下茎(Finger-type rhizome)属于马利耶克型的一个特殊类型,其也具有水平生长的习性,叶痕和花梗痕十分密集地排列在地下茎上,并且从不产生芽眼,如图5。马利耶克型的常见品种如:奥毛斯特(‘Almost Black’)、诱惑(‘Attraction’)、渴望者(‘Comanche’)、佛罗里达(‘Florida Sunset’)、白仙子(‘Gonnere’)、荷兰粉(‘Hollandia’)、玛珊姑娘(‘Masaniello’)、日出(‘Sunrise’)、得克萨斯(‘TexasDawn’)等。(马利耶克型地下茎)
栽培要点:马利耶克型地下茎睡莲品种,不需每年分栽,只需当地下茎长出容器或芽眼过多形成生长拥挤时进行分栽。种植时,将地下茎横卧泥面,生长点稍稍抬高,尾部靠近容器边缘,生长朝向容器中央,向下将茎段全部或部分压入泥中,但需保证生长点外露于泥面之上,再在茎段上压一小石块等重物,以防止刚种植的茎段上浮。芽眼分栽可结合春季母株分栽进行,需用快刀将芽眼从其同母茎的连接处切下,另行种植。同样,需注意种植初期芽眼上浮问题。
4.墨西哥黄睡莲型地下茎(Mexicana-typerhizome)
形态特征:墨西哥黄睡莲型地下茎是一种独特的地下茎类型。其得名于睡莲属植物墨西哥黄睡莲(Nymphaea mexicana)。这种类型的地下茎有类似凤梨形状的小块茎,以由主茎上产生的肉质走茎代替芽眼,在走茎的每个节间产生类似母茎的、当年可萌发生长的小块茎,在走茎的末端产生香蕉束似的休眠块茎,这种休眠茎由3-8(或更多)对营养棒组成,每对营养棒中间着生休眠芽,常可潜伏多年,在条件适宜时萌发。每一健壮植株每年可产数条乃至十几条走茎,形成数量可观的小植株,故墨西哥黄睡莲的侵占性极强,极易造成“拥挤”,如图6- 9。常见种及品种如:墨西哥黄睡莲(Nymphaea mexicana)、硫磺(‘Sulphurea’)、辉煌之星(‘Starbright’)等。墨西哥黄睡莲型地下茎凤梨型主茎走茎节间的小块茎
栽培要点:由于其繁殖能力极强,所以种植时,要严格控制其生长范围。容器种植者应每年分栽,池塘种植者也应适时分栽,以防止小植株过多而造成拥挤,影响生长开花。分栽一般宜于春夏季进行,以保证新植株在入冬前有足够时间生长为健壮植株。分栽时,需将主茎上的走茎清除干净,每容器一苗,最好种植于容器中央,泥土覆盖厚度以生长点刚刚露出泥面为宜。间节的小块茎也可从肉质走茎处剪下,另行种植。种植完成后,最好在泥面上覆一层砾石(避开生长点),以防止种植初期块茎漂浮到水面。对于清除掉的小块茎和香蕉束状休眠茎,应及时销毁,以免其在别处肆意生长漫延。(香蕉束状休眠茎)
5.凤梨型地下茎(Pineapple-typerhizome)
形态特征:凤梨型地下茎的生长点位于垂直生长的块茎顶端,叶柄及花梗极密集地着生于茎段上,外形类似凤梨,这也正是名称的来源。凤梨型地下茎粗壮、肉质、结构紧密,竖直生长。其叶柄痕及花梗痕在块茎上的排列是所有睡莲类型中最为紧密的。芽眼饱满粗壮,不易与主茎分离。如图10。尽管也有人称其为墨西哥黄睡莲型,但其不产生墨西哥黄睡莲型所特有的肉质走茎和香蕉束似的休眠茎。许多凤梨型睡莲品种本身就具有墨西可哥黄睡莲的血统,正是这种血统提供了墨西哥黄睡莲型的凤梨型特征。常见品种如:海尔芙拉(‘Helvola’)、极光(‘Aurora’)、伯瑞特斯创(‘BeritStrawn’)、菊花(‘Chrysantha’)、印地安那(‘Indiana’)、罗宾森(‘Robinsonii’)、保尔·哈立特(‘Paul Hariot’)等。(凤梨型地下茎)
栽培要点:由于其垂直生长和产生较多芽眼的特性,所以当生长点高出泥面很多,或侧芽变得比母株生长更为旺盛,或容器内小植株过多时,就必须切去过长的老茎重栽或进行分苗。主茎分栽方法同墨西哥黄睡莲型的主茎分栽方法。芽眼分栽,当其萌发出几片叶子和自己的根系时,就可用快刀从母茎上切离,另行种植。方法同主茎分栽方法。
热带睡莲基本上都是凤梨型地下茎,垂直生长,在遇到不良生长条件(如干旱、寒冷等)时,产生球状休眠茎,待条件适宜时,球形地下茎再萌发,产生数量不等的小植株。
本站推荐: 买得易 折扣信息 网上购物大全 买得易网 双鱼座 水瓶座 摩羯座 射手座 天蝎座 天秤座 花魁咖啡 咖啡豆 精品咖啡豆 手磨咖啡 云南咖啡 咖啡网 手冲咖啡和咖啡机区别 咖啡 耶加雪菲 瑰夏咖啡 花魁咖啡 咖啡豆 精品咖啡豆 手磨咖啡 云南咖啡 咖啡网 手冲咖啡和咖啡机区别 咖啡 耶加雪菲 瑰夏咖啡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8-12-26 15: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