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增产越来越难 十一连增或有欺瞒

来源:农讯网 作者:农讯网编辑 2025-01-19 我要评论

2025年01月19日更新报导,国家统计局12月4日发布公告,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09.9万吨,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 粮食再次增产,本是件好事。不过消息一出,就引发众多质疑。

FX农业网 01月19日报导。

 

  国家统计局12月4日发布公告,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09.9万吨,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

  粮食再次增产,本是件好事。不过消息一出,就引发众多质疑。今年旱情严重,粮食也能增产?甚至有学者指出,中国粮食生产数据存在造假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讲师许准就是质疑者之一。就在前不久,他和合作者刚刚发表了一篇文章,质疑中国粮食“十连增”。对于如今的“十一连增”,他的态度亦是如此。

  许准提供的一个证据是我国不断增加的粮食进口量。从2000年到2012年,中国谷物和大豆的进口从1600万吨提高到了7200万吨。他表示,进口量的攀升透露出中国粮食的生产难以跟上需求的增长,中国粮食的实际产量大大低于官方所公布的水平。

  那么,“十一连增”下,中国粮食增长究竟如何?未来,中国的粮食生产将何去何从?

  增与没增之辩

  在许准看来,一个国家粮食的产量应该与其总使用量相差无几。1981年至2007年的数据就是一个例证,许准对这些年的粮食总产量和总使用量进行了预估,两者只相差1.3%,然而,自2008年以来,这一数据却变化很大。

  在他的计算中,2008~2012年,官方粮食产量持续高于估计的粮食使用总量,二者间的差额逐渐从10.1%扩大到22.2%,而在他看来,问题并不出现在总使用量上。

  “‘十一连增’是历史上少有的状况,一般粮食生产都是有波动的,波动消失了是反常的。”许准的这一观点得到了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的响应。

  蒋高明说,农业的特点是四年之内“一丰一欠两平”,近些年耕地在减少,农民种粮积极性也不高,撂荒行为普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让人不禁怀疑数据背后的真实性。

  不过,在其他专家看来,许准等人的推论并不能立得住脚。

  对于进口的增加,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尹海庆说,进口增加更大程度上是价格因素决定的。去年中国进口大米224万吨,冲击国内大米市场,就是因为价格便宜。

  此外,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指出,作物替代,比如说用单产高的水稻、玉米替代大豆种植,也可以促进产量的提升,而近些年科技的投入,更是增粮的利器。

  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振林教授表示,科技促增的潜力依然很大。以山东省为例,今年在小麦高产科技攻关田里,山东创全国冬小麦高产亩产817公斤纪录。而目前,小麦生产普遍亩产仅为400公斤左右。

  科技增产愈发困难

  在业界看来,探究“十一连增”,本质问题不是争执增与没增,而要看到粮食增幅在减缓。

  2011年起,粮食的增产幅度分别为4.5%、3.2%、2.1%、0.9%。与前些年靠增加种粮面积的手段相比,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张卫建表示,近几年,科技增粮助单产的压力在不断增大。“这就像跳高,矮的时候容易跳过去,高的时候就会越来越难。”王振林说。

  品种选育困难则是突出的表现。粮食增产四成源于品种,这是业界的共识。然而,近些年来寻找有突破的品种却变得越发困难。

  一直从事水稻育种工作的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尹海庆更是深知其中不易。而这有来自气候条件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等方面的压力。

  “新品种不仅要高产、稳产,还要抗自然灾害。”尹海庆说,增产对品种的要求愈来越多,但有突破性的品种不多。

  此外,现在老百姓越来越倾向于简化栽培,比如说,改插秧为直播,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老百姓的生产方式倾向于简化,由着经验自己做。”张卫建说,如果不针对老百姓对生产方式的选择,去配套一定的耕作栽培技术、施肥技术以及新的品种等,粮食肯定会减产。

  协同攻关稳粮产

  尽管如此,现有的高产攻关试验纪录仍让人们对科技有着很大的期待。

  不过,王振林表示,这些高产纪录和高产典型很多是以较高的资源投入为前提的,比如说水、肥、药和人力的投入较高,经济效益较低,生产上还难以大面积地推广应用。

  基于此,王振林说,现有的科技课题必须更加贴合生产的迫切需求,既要高产,又要高效。比如说,如何实现既定的目标产量与肥水用量相匹配,肥水的施用时间与作物生长的需求相匹配,种植管理技术如何更加轻简高效并更加适合机械化作业等等。

  当然,这些目标的实现,只有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协同攻关,减少重复性劳动,才能作出更大突破。

  “目前科研立项分散,很多科研单位以及育种单位各做各的,而农业基础科研需要做到资源的共享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利用。”尹海庆说。

  不过,目前国内已经在探索利用学科群、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粮食高产创建等平台,开展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科技协同研究。

  另外,在王振林看来,粮食要增产,除了科技之外,还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即一方面探索高产高效的技术,使得好品种与好技术搭配,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落实到适宜的地块中去;另一方面要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经营体系上转变,“有规模化,才能标准化,才能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本站推荐: 买得易 折扣信息 网上购物大全 买得易网 双鱼座 水瓶座 摩羯座 射手座 天蝎座 天秤座 耶加雪菲 瑰夏咖啡 手磨咖啡 云南咖啡 精品咖啡豆 手冲咖啡和咖啡机区别 花魁咖啡 咖啡豆 咖啡 咖啡网 耶加雪菲 瑰夏咖啡 手磨咖啡 云南咖啡 精品咖啡豆 手冲咖啡和咖啡机区别 花魁咖啡 咖啡豆 咖啡 咖啡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03-20 23:42:07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云南种植牛油果几年结果?云南适不适合种牛油果。

    云南种植牛油果几年结果?云南适不适合种牛油果。
    财政部紧急安排中央预备费百亿 抗旱保秋粮

    财政部紧急安排中央预备费百亿 抗旱保秋粮
    龙眼接荔枝会结果吗?龙眼与荔枝杂交新品种脆蜜诞生

    龙眼接荔枝会结果吗?龙眼与荔枝杂交新品种脆蜜诞生
    欧盟旱情报告:欧洲今年干旱情况或达500年最严重

    欧盟旱情报告:欧洲今年干旱情况或达500年最严重
    极端高温干旱天气持续 美国“番茄危机”悄然而至

    极端高温干旱天气持续 美国“番茄危机”悄然而至
    高温大旱 西湖龙井茶树9成被“晒干”

    高温大旱 西湖龙井茶树9成被“晒干”
    总是吃不到树上自然熟的芒果?怎样辨别自然熟和催熟的芒果?

    总是吃不到树上自然熟的芒果?怎样辨别自然熟和催熟的芒果?
    上海解决本地蔬菜供应问题,抢种绿叶菜8万亩

    上海解决本地蔬菜供应问题,抢种绿叶菜8万亩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