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常见病害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基金项目:2016年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2016NSOO57);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2017GNC10118)。
1 溃疡病
猕猴桃溃疡病是由丁香假单胞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引起的细菌性病害,目前,该病已经成为制约猕猴桃产业发展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其发生具有适生范围广、传播快、致病性强、根除难度大等特点,可在短期内造成大面积树体死亡。
1.1 危害症状
该病害可危害树干、枝条、嫩梢、叶片等部位。感病后树干或枝条皮层组织变软、隆起,后病部龟裂,并从伤口、皮孔、芽眼、叶痕、树枝分叉处等部溢出乳白色黏液,后变为黄褐色,在寄主伤流期常与伤流液混合后呈红褐色或銹红色,具有传染性,剥开皮层可见韧皮部腐烂,木质部黑褐色,病组织下陷呈溃疡状腐烂,严重时整株染病,树体死亡;嫩枝感病后其上面的幼叶卷曲,花蕾萎蔫,不能张开;叶片发病后先形成红色小斑点,外围可见2~5mm的黄色晕圈,后形成不规则形或多角形褐色病斑,叶背病斑后期与叶面一致,但颜色深暗,渗出物干燥失水时呈鳞块状,受害叶片易脱落。
1.2 发生规律
病原菌主要在枝蔓病组织中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春季从病部溢出细菌,借风、雨、昆虫或在农事操作时,借修剪刀、农具等传播,经气孔、水孔、皮孔、伤口(虫伤、冻伤、刀伤)等侵入。病原菌侵入细胞组织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繁殖,破坏输导组织和叶肉组织,溢出菌脓进行再侵染。
低温高湿利于发病。早春低温多雨,冬季冻害时间长都会加重发病。当春季旬均温度为10~20℃时有利于病害的扩展,最适宜的发病温度为15℃,温度超过25℃停止扩展,不再出现新的病斑。在猕猴桃整个生育期中,以春季伤流期发病较普遍,随之转重,除主干受到严重危害外,主枝和侧枝上的发病率快速增加,谢花期后,病害的扩展逐渐减缓,随着气温的升高,病斑基本停止扩展。
1.3 防治方法
①加强检疫,不从病区调运繁殖材料,发现病株立即销毁。②减少树体伤口,降低病菌的侵染。③加强土肥水管理,培养健壮树体。④消毒剪刀。在修剪有病树后不能接着用同一把剪刀修剪无病树,要严格消毒后方可使用,可用酒精或火烧。⑤春季发病时,若发现有红褐色菌脓流出,立即刮除,刮到病健交接处时,刮刀需消毒后再继续刮,刮光后用50倍绿乳铜涂抹,或用石硫合剂原液加72%农用链霉素涂抹,刮下的病皮需集中烧掉,不能留在园内。⑥掌握3个关键防治时期:采果后或入冬前、立春后至萌芽前、萌芽后至谢花期。可选择药剂有95%CT原粉、农用链霉素、菌毒清、氢氧化铜等。⑦彻底清园。冬季修剪后,将剪下的枯枝、残叶、残果集中处理或者烧毁,以减少病原菌传播。
2 炭疽病
炭疽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各产区均有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也可侵染枝条。国外有报道认为引起猕猴桃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有胶孢炭疽菌(Colletorichum gloeosporioides)、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等。国内有学者研究认为该病的病原菌为隔孢丛壳菌(G. septospora),且该病原菌只能通过刺伤接种而引起接种猕猴桃果梗发病。
2.1 危害症状
被害叶片常从边缘起出现灰褐色病斑,初呈水渍状,病健交界处明显,逐渐转为褐色不规则斑;后期病斑中间变为灰白色,边缘深褐色,其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或子囊壳)。有的病斑中间破裂成孔,叶缘略向叶背面卷缩,潮湿多雨时叶片腐烂、脱落。果实受害后形成圆形、褐色病斑,表面略凹陷,病斑后期出现小粒点,若天气潮湿,则溢出粉红色黏液;枝蔓受侵害后,开始形成淡褐色小点,病斑周围呈褐色,后期扩大成椭圆形。
2.2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或芽鳞、腋芽等部位越冬。翌春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水、昆虫等传播,从气孔、伤口或表皮侵入,有潜伏侵染现象。温度高、湿度大的猕猴桃园发生重,并容易与其它病害混合发生。
2.3 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合理修剪,施用有机肥,增强树势。②结合冬季修剪,剪除病枝蔓、僵果,清除越冬病原。 ③化学防治,以防为主,可选药剂有:波尔多液、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等,每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可以预防此病的发生和扩展。
3 褐斑病
褐斑病是猕猴桃的重要叶部病害。国内有报道认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 (Fr.: Fr.) Keissler是引起中华猕猴桃褐斑病发生的病原菌。
3.1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和枝干,有时也危害果实表面。病斑主要始发于叶缘,也有叶面。初期呈水渍状污绿色小斑,后沿叶缘或向内扩展,形成不规则的褐色病斑。多雨高湿条件下,病情发展迅速,病斑由褐变黑,病健分界明显。正常气候下,病斑四周深褐色,中央褐色至浅褐色,其上散生或密生许多黑色小点粒,即病原的分生孢子器。高温下被害叶片向叶面卷曲,易破裂,后期干枯脱落。叶面中部的病斑明显比叶缘处的小,病斑透过叶背,黄棕褐色。
3.2 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的形式在病残体内越冬,翌年春天借风雨飞溅到嫩叶上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一般5~6月开始发病,7~8月进入盛发期,9月如遇多雨,则发病严重。高温高湿利于发病。
3.3 防治方法
①冬季彻底清园。将修剪下的枝蔓和落叶集中清理出园并烧毁;深翻果园表土10~15cm,使土表病残叶片和散落的病菌埋于土中,减少越冬病原菌。②注意整形修剪,使果园通风透光。③在发病初期进行化学防治,可选药剂有1∶l∶100波尔多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50%甲基硫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等, 10~15天喷药1次,连喷3~4次,可控制病害发生和扩展;也可在清园结束后,用5~6°Be石硫合剂喷雾,杀灭藤蔓上的病菌及螨类等。
4 灰霉病
灰霉病主要发生在猕猴桃花期、幼果期和贮藏期,该病是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oon)引起的一种病害,该病原菌的有性态为富氏葡萄核盘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
4.1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花、叶和果实。花染病后,花朵变褐并腐烂脱落,表面形成大量灰色霉层。幼果染病初期,形成水渍状斑,后扩展到全果,湿度大时病果皮上出现灰白色霉状物。染病的花掉到叶片上后,引起叶片产生白色至黄褐色病斑,湿度大时也常出现灰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生长早期的果实相对抗病,田间腐烂现象不常见,但已经染病的果实在冷库内会很快发病,并感染其它果实。
4.2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或腐烂的病残体上或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溅射进行传播。猕猴桃从萌芽期到谢花期是灰霉病的高发期。该病菌在5~30℃内均能正常生长,最适生长温度在20℃左右。持续高湿、阳光不足、通风不良易发病;湿气滞留时间长发病重。
4.3 防治方法
①加强土肥水管理,增强树体抗病力。②注意果园排水,防止园内积水。③合理修剪,及时去除病果,并带出田外深埋,保持园内良好通风透光。④抓住开花前关键防治时期防治,可选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等。注意交替用药。⑤采果时应避免和减少果实受伤。
5 菌核病
猕猴桃菌核病的病原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可寄生油菜、茄子、番茄、莴苣、辣椒、马铃薯、三叶草等300多种植物。
5.1 危害症状
常见危害花和果实。雄花受害,最初呈水渍状,后变软,继之成簇衰败凋残,干缩成褐色团块;雌花受害,花蕾变褐,枯萎而不能绽开。在多雨条件下,病部长出白色霉状物。果实受害,初期呈水渍状褪绿斑块,病部凹陷,渐转为软腐。大田发病严重的果实,一般情况下均先后脱落,少数果由于果肉腐烂,果皮破裂,腐汁溢出而僵缩,后期病果果皮表面产生不规则的黑色菌核粒。病果不耐贮运,易腐烂。
5.2 发生规律
菌丝体在病果中大量繁殖并形成菌核,菌核随病残体落地而在土中越冬。翌年春季猕猴桃始花期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并弹射出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入猕猴桃的花器引起初次侵染。土壤中少数未萌发的菌核,可不断萌发,侵染生长中的果实,引起果腐。当温度达20~24℃、空气相对湿度85%~90%时,发病迅速。若春季温暖多雨,有利于菌核萌发,产生的子囊孢子多,则发病重。
5.3 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除病原。随时清除病果,并带出果园深埋;秋季施肥后,翻埋表土10~15cm,使土表菌核深埋于土中不能萌发侵染。②化学防治。抓住开花前、落花期和幼果期3个防治时期,可选药剂有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
本站推荐: 买得易 折扣信息 网上购物大全 买得易网 双鱼座 水瓶座 摩羯座 射手座 天蝎座 天秤座 手冲咖啡和咖啡机区别 精品咖啡豆 云南咖啡 手磨咖啡 咖啡豆 花魁咖啡 咖啡 咖啡网 耶加雪菲 瑰夏咖啡 手冲咖啡和咖啡机区别 精品咖啡豆 云南咖啡 手磨咖啡 咖啡豆 花魁咖啡 咖啡 咖啡网 耶加雪菲 瑰夏咖啡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8-05-27 17: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