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文)养蜂界也有远来和尚会念经的迷思,蜂农热爱带有远方基因的蜂后,相信这是多子多孙、多产量的保证。
然而,人工杂交育王引发蜂蟹螨(Varroa destructor)扩散,全世界蜂农头痛不已。台湾也不例外,根据苗改场从2016到2017年间的统计,通报蜜蜂急性中毒的案例中,有九成验出防治蜂蟹螨的福化利,可见螨害普遍。
蜜蜂杂交大迁徙,蜂蟹螨跟着来
全世界养殖最多的西洋蜜蜂之下,有台湾常见的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ngustica),还有西西里蜂(Apis mellifera siciliana)、欧洲黑蜂(Apis mellifera mellifera)等31个亚种。由于亚种彼此间可以交配,育王专家让欧洲、非洲、中东、中亚等亚种杂交,子孙满堂交易兴盛,这些高产的西洋蜂也开始“殖民”亚洲。
1960年,在日本的西洋蜜蜂首次传出蜂蟹螨的疫情,很快地蔓延到前苏联国家。1970年代扩散到中南美洲,意大利在1981年通报第一起案例,欧洲国家接着一一沦陷,美国、新西兰和澳洲也都无法幸免于难。
“西洋蜜蜂征服了亚洲,然后回传欧洲,结果带来了蜂蟹螨。”意大利昆虫学家方塔纳(Paolo Fontana)向《上下游》记者一边说明,一边画着传播路径,“欧洲原本没有蜂蟹螨,但早已经存在亚洲,因此东方蜂(Apis Cerana)慢慢演化出与不速之客‘共存’之道,像是分蜂频繁,舍弃蜂蟹螨盘据的旧巢。此外,东方工蜂的孵育期比较短,寄生在蜂卵的蜂蟹螨来不及长成,受害较严重的是孵育期较长的雄蜂。”
应培养在地蜂种,而非让杀螨剂残留在蜂巢
由于全球的养蜂业高度仰赖西洋蜂,蜂蟹螨的疫情蔓延后,养蜂的工作变得复杂沉重,杀螨成了必备的本领。“麻烦的是,化学合成的杀螨剂常常残留在蜂巢。”方塔纳指出,许多蜜蜂相关的产品遭到污染,其实是蜂农自己造成的。
有机杀螨的技术日渐成熟,像是利用酢酱草酸搭配隔离蜂后。但方塔纳提醒,“对抗蜂蟹螨之际,重要的是让蜜蜂恢复适应环境的能力。不要再把成千上万的意大利蜂运到挪威去,在夏天的时候采了许多蜜,但全都熬不过冬天。我们要做的,是培养在地的蜜蜂,像是台湾就该培养适合台湾的在地蜂种。”
农药是威胁,大规模单一栽种的作物让蜜蜂饿死
蜜蜂孱弱、消失,许多作物的授粉成了问题,美国的苹果、桃子和樱桃身受其害,农家的收入跟着结果率一起下滑。农人转向其他授粉昆虫求救,像是独居的蓝色果园蜂(Osmia lignaria)、苜蓿切叶蜂(Megachile rotundata)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