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庄晓萍
位于嘉南沿海的东石乡,现以养殖渔业闻名,是国内供应牡蛎的大产地。事实上在民国50至70年代,东石乡还是外销白芦笋的重要产区。种植面积一度达1500公顷,农会驻村的芦笋接收站就高达21处,白芦笋几乎成了东石乡不少家户的经济支柱。当时盛况甚至让东石乡农会可以兴建新的办公大楼,农会大楼还因此有“芦笋大楼”的别称。
只可惜在70年代末,国内芦笋加工厂因不敌人工成本垫高而出走,连带让东石乡芦笋种植业萎缩,就业人口转进制造业与养殖渔业。仅维持了短暂荣景便出现发展危机。75年韦恩台风袭击之后,部分沿海聚落开始频繁淹水,加上邻近乡镇的发展吸力,东石乡人口持续外流。78年东石乡人口数还有33549人,108年仅剩下24529人,流失近3成,成了歌手伍佰歌曲中“路遮大条拢无人;路灯跤嘛拢无人;剃头店嘛拢无人;大庙口嘛拢无人”的寂寥小镇。
天灾加人祸 良田不时成水乡泽国
过去的良田,有人看管的成了鱼塭,部分没人照料的荒地则因地层下陷、海水入侵成了盐碱之地。现在东石乡陆上养殖鱼塭面积就有2千公顷,比全盛时期的白芦笋栽种面积还广。
地层下陷带来的危机,不仅是产业发展受限,还有逢大雨必淹的人身财产危险。98年莫拉克风灾、108年823水灾,豪雨狂灌中南部,东石乡位处朴子溪下游、沿海的掌潭村、塭仔村等聚落,因排水不及又逢大潮成了水乡泽国。长年推动社区营造工作的嘉义县农村永续发展协会总干事吴淑芳观察,致灾原因不只是瞬时强降雨,也是人祸。
地层下陷成囹圄 人人围堤求自保
位于朴子溪南侧的荷苞屿大排,途经东石乡掌潭村等地层下陷聚落,有时豪雨一来,上游水量急着向下游排,水就被路基高出聚落的台17线困在聚落内出不去。虽然地方政府频频加设滞洪池与抽水机,以利改善淹水状况,但居民实在是淹怕了,不少人选择自力救济。居民会用沙包在村跟村中间围堤、垫高路基,或是加高水沟的防护栏,甚至会关闭村庄排水闸门,避免水淹进聚落。
长期下来,因缺乏空间整体规划,造成整区蓄水面积缩减。吴淑芳说,现在要嘛不淹水,一淹水就是100公分,就怕有一天堤防耐不住水压崩塌。“如果有一天,堤坊破了,若只是平常水位低低的,就让全部都淹,其实还好;但如果把这一些水关到这么高水位,一旦溃堤大家也都跑不了,就看看谁家的祖先公妈比较灵验吧!”
走在塭仔村,就能深刻地感受到吴淑芳所说的全民围堤运动。像是道路中间会突然隆起,走一走就会不小心俯视住户的花园,走一走路基又恢复正常,视线与住户围墙齐平。当地人都戏称在聚落内开车就像是坐云霄飞车一样起起落落。
为了防止水淹进家门,村民除了垫高路面为堤,许多家户围墙边还会看到塑胶筏的身影;甚至家中重要的电器商品就会直接放在小筏上,若水淹进家门,物品就会跟着水位升高,减去长者频繁搬高物品的辛劳。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