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从森林保育到农田生态系的复育
反思六〇年代以来,农业生产一昧追求效率化,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加以农地重划将农地、农路、水路直线化的结果,也造成过去农田生态系常见的物种已几乎灭绝。在黄蝶翠谷的生态保育工作,如何延伸至美浓平原,也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五年前,第十九届黄蝶祭以“有水有田・长青我庄”,与美浓溪上、中、下游的三所国小合作,开设涌泉等自然人文社团,透过孩童生态种子的培育,逐步展开各种保育方案,厚实社区生态的文化基础。当年以“里山”为主题的一系列发展,间接触动了高雄市政府农业局于美浓进行农田生态系的调查工作,企盼将栖地保育的战线,从森林区往农田区延伸。
为期一年扎实的调查与议题探讨,最后将美浓四季的岁时耕作、常见或特殊物种,都集结在《耕读浓田》一册。在调查期间,也曾发生龙肚野溪水保工程整治事件,由于野溪两岸仍保有完整的溪滨林,是脊纹鼓蟌、琥珀蜻蜓等稀有物种的栖地,亦为邻近学童户外教学之处,经过协调沟通,促动水保局修正工程,以减轻生态冲击范围外,也促成该所国小开设“涌泉溪流踏查社”,持续关注该条野溪。
去年,农业局以“美浓里山辅导农民施行生态友善农法计划”为延续,协助认同友善耕作的农友取得“绿保标章”。在辅导团队的努力下,截至目前,协助了八户农友通过绿保标章的认证。包含:缘梦园自然生态蔬果园、我的凹下茶园、果然红农场、净心耕食园、同心园、友善农地、有块田,以及龙肚国小。
为了交流更多生物防治的方法,也曾邀请屏科大孙元勋教授的鸟类实验室,提供猛禽栖架做法的教学观摩,吸引黑翅鸢定点停留,以生物防治取代鼠药,减少猛禽二次毒杀的事件;后续高雄市政府环保局更进一步投入,于七处绿保田区设立猛禽栖架。为了找回过去农村普遍可见的水雉,刘孝伸、黄淑玫租下美浓湖旁边的一块田区,为凌波仙子营造栖地,为美浓湖增添生态亮点;而啄食野莲田昆虫的水雉,能否成为野莲的保育标章,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序曲:黄蝶祭与生物多样性
因应“生物多样性的主流化”(CBD COP14)的保育思潮,跳脱物种、栖地的传统保育方法,更讲求和在地住民文化与社会的连结,方法活泼多样。在今年黄蝶祭首次筹备讨论后,便决定邀请着力保育传播甚深的“台湾野望自然传播学社”王诚之秘书长,以及正在推展“国家植物园方舟计划”的董景生博士前来,分享新的生物多样性观点,以作为美浓保育行动方案的参考。
黄蝶祭生物多样性活动的组织化,可回溯至第十七届黄蝶祭“黄蝶翠谷生态多样性论坛”,在世界环境日当天邀请曾于黄蝶翠谷进行蝙蝠、鱼类、蛙类、树木、鸟类研究的保育伙伴,向公众分享研究调查成果。至此之后,每年均有“生物多样性”的主题活动,不论是室内讲座,或户外踏查、生态体验等,均是为黄蝶祭公众生态教育重要的一环。
今年的生物多样性主题活动,总共规划了五场讲座如“参与式民族植物保种”、“美浓湖水雉栖地经营的经验分享”、“乡居散记:美浓日常的多样性”,以及四场里山体验活动如“溪流踏查”、“蛾类夜观”等系列活动,作为森林音乐会等各项主题活动的串接。
默会:编织里山多样性的舞台
鉴于生物多样性的保育行动有待更多公众力量的投入,走过24年的美浓黄蝶祭,今年开幕活动以“动身・里山多样性”为号召,并以“环境艺术”为方法,邀请艺术家、自然引导员、生态研究员、环境教育人员、友善耕作的农民等等不同角色的导引,运用大自然的舞台,导引民众与土地互动,形成各式各样“向土地致敬”的集体创作,让生态意识更能得到普遍与持续化的推展。
在主视觉部分,邀请移居美浓十年的艺术家林彦伶绘制〈默会森林〉,画面中那些躲藏在森林中,隐而未显的生物,提醒人们没有看见,不代表不存在,艺术家透过〈默会森林〉,邀请大家放下喧嚣,静心感受:“闭上眼睛,感受森林的气味。想像一下:虫、鱼、鸟、兽,在林中深处相互凝视着…..”
林彦伶并以民众集体参与“借风景-编织工作坊”的方式,将平面的〈默会森林〉编织成立体的〈我们在树上织了一个梦〉。透过蒙眼探险、照相机游戏,将在自然中的感受体验,透过纸笔表现在画面中,并进一步以“自然名”的命名找出想要表现的题材;然后沿着黄蝶翠谷内的溪流、次生林、果园、热带树木园等不同区域,寻找可供采集的葛藤、山葡萄、海金沙、百香果、柚叶藤、金线藤等素材,以针钩法逐步将参与成员心中的图像:蝴蝶、百步蛇、猫头鹰、鱼等等慢慢编织出来,最后共同装置在母树林森林剧场,为黄蝶祭典揭开序幕。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