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安徽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精神,围绕农业部畜牧业相关专题《规划》要求,结合我省畜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取得的成效
“十二五”期间,我省在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始终把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工作来抓,通过深入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畜牧业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现代畜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是畜牧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2015年全省肉蛋奶总产达到583.1万吨,比2010年增长12.9%,年均增长2.5%。肉蛋奶总产量居全国第11位。家禽、生猪出栏量分别位居全国第7、11位,国家生猪调出大县21个,畜牧业总产值达125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8.7%,比2010年增长45.5%,年均增长7.8%。畜禽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年产值1213.2亿元(含饲料加工),约占农产品龙头企业加工总产值13.26%。
二是畜牧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活动成效显著,畜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截止到2015年,全省部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企业140家、省级403家;全省规模养殖比重70%,比20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畜禽养殖企业品种良种化、生产设施化、养殖标准化、产品安全化、防疫制度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五化”率平均达到85%。畜禽生态健康养殖取得成效,截止到2015年,全省182家(家禽85家、家畜97家)畜禽养殖企业通过了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213家企业通过了无公害畜产品认证,15家企业获得绿色食品认证、21家企业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品种结构进一步调整,肉、蛋、奶产量比重由2010年73:23:4调整到72:23:5。牛奶产量年均增长8.3%,连续五年保持快速增长。草牧业发展迅速。畜禽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种养加一体化企业快速增加,截止到2015年,全省省级以上畜禽产业化龙头企业227家,其中,国家级12家;合作经济组织得到进一步发展,全省畜牧合作社11663个,家庭农场5185个;畜牧会展经济活跃;全省培植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设施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畜牧产业示范园区。
三是畜牧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完成省级畜牧业生产预警监测、动物疫病防控检疫监测预报、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畜牧生产技术保障等四大技术支撑平台建设任务;建成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5家、种公牛站1家、蛋鸡核心育种场1家、蛋鸡扩繁场1家,新建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26个、保护区2个,祖代以上种畜禽场792家,其中原种场15家,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种公猪场(站)65家,其中,年存栏80头以上规模现代化良种公猪站15家,完成全省猪人工授精网络(站点)布局,杜绝了流动配种现象。畜禽物联网在部分规模养殖企业得到应用与推广。70个市县级兽医实验室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全省强制免疫、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区域化管理等动物防控长效机制基本建成,综合防控能力明显提升。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267家,年饲料生产能力突破520万吨。在册兽药GMP生产企业46家,兽药GSP经营企业2511家。
四是畜牧业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得到加强。创建畜牧兽医行政许可省级审核评审委员会会议审核制度,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与执法监管制度趋于常态化,主要畜产品及投入品监督抽样检验监管品种不断扩大。生猪定点屠宰管理职能理顺。兽药饲料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提升,部分县市开展兽药产品追溯试点,全面开展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示范创建活动。科学应对突发性人感染H7N9流感、小反刍兽疫疫情,实现对畜牧业生产危害最小化。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取得成效,全省动物防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法定主体基本建立。近年来,没有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
五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成效显著。“十二五”以来,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畜禽养殖产生的氨氮和COD含量是农业污染源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成为我省生态文明强省建设、履行国务院下达的减排计划的需要着力攻坚的难点。加强与省环保厅的配合,按照畜禽减排推荐模式,重点围绕畜禽污染减排工程项目建设,加强项目督查和检查力度,全省列入减排任务的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配套率达72%,总结推广8项畜禽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实用技术规范,先后举办粪污资源化利用现场会5次,培训各级畜牧技术推广人员2000人次。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介绍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和处理方法10人次。全省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接近60%。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步入正轨,其中,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呈现以规模养殖企业为主,以县为单位集中处理为辅的无害化处理机制。
六是积极推进发展畜牧产业创新工作。先后培育了10个省级、5个国家级畜禽新品种(配套系),行业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个,二等奖7个。编制《安徽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集成技术手册》,标准化规模养殖集成技术应用率达到82.6%,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围绕破解畜牧业发展瓶颈问题,在贷款资金贴息、担保费用补贴以及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家禽养殖风险保险、贷款保险等五个方面,探索开展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创新试点工作取得成效。
七是促进畜牧业发展政策体系日臻完善。五年来,以省政府或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文件有《安徽省省级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皖政办秘〔2012〕136号)、《关于加快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的意见》(皖政办〔2013〕33号)、《关于稳定发展禽业生产的通知》(皖政明电〔2013〕2号)、《关于推进生猪生产稳定健康发展的意见》(皖政办秘〔2014〕270号)、《关于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促进畜禽种业发展的意见》(皖政办秘〔2015〕231号)等,从法理上进一步明确了政府扶持畜牧业发展思路,强化了发展措施,系统建立了“十二五”乃至今后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成为推进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农村老兽医发放工龄补助政策得到落实。
(二)当前我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既存在有利条件,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但整体看,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在困难中前行,在挑战中发展,是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1.问题与挑战
一是产值比重不高,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畜牧业产值比重多年低于30%,与发达国家平均60%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生产结构中,生猪比重偏高,草食畜禽产品总量偏低。产品供给中,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畜牧业加工产值仅占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的13.5%。
二是价格波动频繁,养殖效益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我省猪肉、禽肉和牛奶出售价格均超过同期进口价格,与此同时,畜产品生产进入高成本时代,原材料、人工、水电等费用呈上涨态势,养殖业比较效益明显下降。畜产品“三品一标”占比低,与畜产品市场份额不相称。
三是农牧融合不够,要素资源制约有待于进一步化解。种养殖脱节现象尚未根本改变,畜禽养殖污染现象依然存在。全省秸秆饲用率不足10%,规模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不足60%,防治的压力越来越大。土地、金融等产业发展要素供给紧张,产学研脱节、企业家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四是质量安全形势严峻,依法行政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传统养殖与现代养殖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并存,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点多面广,隐患没有根本消除。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任务艰巨,动物疫病防控面临的环境和条件依然复杂。畜牧业依法行政水平和执法能力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2.机遇与优势
一是政策导向明确。“十二五”省政府先后印发了扶持生猪、肉牛、肉羊、家禽和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等政策性文件,扶持畜牧业发展政策体系初步建立。针对新的发展机遇,2015年省农委又印发了《关于开展五大示范行动扎实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方案》、《安徽省畜牧业绿色低碳循环模式攻关实施方案》等政策指导性文件。这为我省“十三五”畜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供了明确有力的发展导向和政策保障。
二是区位资源优势明显。长三角地区人口密集,优质畜产品需求量大。我省紧邻长三角,畜产品运输距离短,产品销售市场认可度高,竞争优势明显。我省土地资源、草地资源总量大,可利用的饲料资源种类多,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调整的余地大。畜禽地方品种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发展畜牧业潜力大。
三是产业基础良好。畜牧业升级计划实施以来,我省产业具备一定的规模,主要畜禽养殖量位居全国前列。畜牧业“良种化、规模化、优质化、产业化、生态化”不断推进,产业素质显著提升,有力夯实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基础。
四是体系建设完整。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后,全省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畜牧兽医技术支撑几大体系基本建成,手段和条件逐年改善。
二、“十三五”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建设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畜牧业为主攻方向,围绕构建现代畜牧业五大体系,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突破,实现畜牧业绿色增效和农民增收,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肉蛋奶总产达到590万吨,其中节粮型草食畜产品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畜禽标准化建设取得新进展,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5%;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比重达到75%以上,畜禽粪污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三)主要任务
围绕现代畜牧业发展,加快构建五大体系。
一是构建畜牧业生产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畜禽种业建设,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促进种业创新。着力推动设施畜牧业和智能畜牧业发展,努力提升畜禽养殖“五化”水平。
二是构建畜牧业经营体系。构建现代畜牧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发展壮大,并使其逐步成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主导力量。大力发展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健全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是构建畜牧业产业体系。加速推进规模化养殖,培育优质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发展畜产品仓储、保鲜、物流、电商等新兴流通业态,加强畜牧业交易市场建设;积极拓宽畜牧业多种功能,大力开展产业化经营。
四是构建畜牧业安全体系。牢固树立安全是畜牧业发展底线的意识,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公共卫生安全;突出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确保生态安全;严格规范兽医实验室安全管理,确保生物安全;加强投入品管理,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五是构建畜牧业要素支撑体系。扎实推进政产学研推平台建设,加快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尤其是提高畜牧业的信息化水平,努力提高科技支撑水平。扩大政策性保险试点、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结合的试点范围,探索上下游联动保险,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进畜牧业内部资金整合,积极争取农业资金向畜牧业倾斜,努力提高金融支撑水平。
三、重点工程项目
围绕“十三五”畜牧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结合《安徽省畜牧业绿色低碳循环模式攻关实施方案》落实,组织实施十项工程,促进绿色低碳循环畜牧业不断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夯实现代畜牧业发展基础,加快转变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式,推进全省现代畜牧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畜禽良种化提升工程
以提升畜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培植现代畜禽种业发展新优势,大力推进畜禽良种提升工程建设,为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实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组织实施《安徽省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15-2020)》,加快落实《〈安徽省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15-2020)〉实施方案》。遴选省级生猪核心育种场,建立省级生猪核心育种场联合体;建立核心育种场种猪信息库,健全种猪系谱档案;扩大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覆盖面;进一步规范建设覆盖全省的种公猪站和人工授精体系;加快推进代次清晰、品种优良、满足需要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以二维码为载体的种猪追溯体系,培育优质种猪产业集群;开展遗传交流与集中遗传评估,不断提高种猪生产性能。充分利用优质地方猪种资源,开展有计划的杂交利用,鼓励培育新品种、配套系。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场际或区域联合育种为主要形式的生猪育种体系,确立种猪生产强省地位,实现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2.启动牛羊和家禽遗传改良计划。根据产业布局,围绕肉牛、肉羊和家禽生产需求,制定全省肉牛、肉羊和家禽遗传改良计划。选择具备育种能力的规模养殖场,通过理清系谱关系,建设场内测定设施,培育育种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场际间稳定有序的遗传交流关系,促进区域内良种繁育水平。选择30家左右的良种繁育场或者原种场,系统开展性能测定,参与区域内联合育种,建立代次清晰、优势明显的良种扩繁体系。扩建国家级种公牛站、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建立奶牛高产核心母牛群、推广奶牛性控冻精技术、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选择20家规模奶牛场建立高产核心母牛群10000头。推进培育高繁殖力肉用安徽白山羊新品系。
3.实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936行动。围绕重点资源,加强统筹规划,紧扣保护、监测和利用3个重点环节,以列入国家级、省级保护名录品种为重点,加快建设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三类主体。按照原产地优先、鼓励多点保护的原则,分批建设40个以上省级保种场,设立10个以上省级保护区,建设省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到2020年,力争列入国家和省级资源保护名录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率达到90%以上,力争利用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培育国家级畜禽新品种或配套系3个以上,产业化开发的畜禽遗传资源比例达到60%以上,培育壮大一批畜禽种业龙头企业,优质畜产品生产能力和畜禽种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工程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稳步提高全省畜禽生产综合发展水平。
1.调整优化畜牧产业布局。根据发展现状、资源条件、结构调整需求和主体功能区划分,确立五大优势畜产品生产区域。其中,稳定发展生猪和家禽产业,选择亳州、阜阳、宿州、蚌埠、淮北、合肥、六安、滁州、宣城、安庆、黄山市,共计11个市,作为我省生猪优势发展区域,力争实现年生猪出栏总量占全省的80%以上。在江淮和沿江地区选择宣城、合肥、安庆、六安、滁州、芜湖等6个市,作为我省肉禽优势发展区域。补齐我省奶牛发展短板,将奶牛发展纳入畜牧业发展政策统筹考虑,稳步推进发展奶牛产业,选择合肥、马鞍山、淮南、滁州、六安、蚌埠、淮北、亳州、芜湖、阜阳、宿州11个市,作为我省奶牛优势发展区域。加快发展肉牛、肉羊产业,选择亳州、阜阳、宿州、蚌埠、淮北、淮南、六安7个市,作为我省肉牛、肉羊优势发展区域。积极推进江淮和皖南山区肉牛、肉羊养殖业发展。在皖南山区选择黄山、宣城和沿江蜜源地的合肥、芜湖市等4个市,作为我省蜂产品优势发展区域。
2.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以“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为主要内容,开展生猪、奶牛、蛋鸡、肉禽、肉牛、肉羊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启动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引导养殖企业健康发展。鼓励大型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引导中型规模养殖场更新改造提升设施装备,支持适度规模家庭养殖场、养殖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建设。2015年起,每年新创建部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40个,改造中小型畜禽养殖场400家,全省规模养殖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三)草牧业发展促进工程
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为引领,以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快推进种养结合为重点内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实施农牧结合工程项目。
1.围绕种养结合模式创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根据《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方案》(皖政办〔2015〕73号)要求,扎实推进以畜禽为主导产业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在利辛县、泗县、五河县、临泉县、定远县、宣州区、南陵县和望江县等八个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规划县,围绕县域大循环,分别突出一个主导产业、制定一个发展规划、确定一个专家团队、建立一个指标体系,探索种养结合—猪、种养结合—禽、种养结合—奶牛、种养结合—牛羊、种养结合-猪禽、种养结合—稻鸭共生等模式,通过品牌引领、循环利用和三产融合,探索构建畜牧业产品生态圈、企业生态圈和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打造种养结合模式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样板区,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生态化。
2.开展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以实施国家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项目为依托,按照增草增畜、草畜配套、科学利用、环境友好的原则,大力发展我省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滩开展草地改良和人工种草,鼓励利用冬闲田种草与开展农田间作套种牧草,以养定种,推进草畜配套,促进牛羊养殖企业建立稳定的饲草饲料基地,增强牛羊养殖企业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力争打造20个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基地,新增人工优质饲草基地1万亩。
3.开展粮改饲试点。以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为依托,大力推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有效解决优质饲草料供应不足问题。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在皖北地区,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扩大优质高产饲料饲草作物面积,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在江淮丘陵地区、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充分发挥草山草坡资源优势,发展草食畜禽,通过以畜带草,增草增畜,快速提高节粮型草食畜牧业比重。整合现有国家秸秆养畜示范项目、高产优质苜蓿示范项目和省级畜牧、粮食等行业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粮改饲试点项目。到2020年,实现畜禽养殖配套种植专用青贮玉米100万亩;苜蓿种植保留面积10万亩;冬闲田种草达100万亩。
(四)饲料工业现代化推进工程
加快饲料工业发展,着力实施饲料工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到2020年,全省饲料总产量达到600万吨以上,比“十二五”末增长11%左右。
1.加快饲料科技进步创新。以研究高效安全饲料生产技术,逐步建设全省饲料行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力争在饲料生产、饲料安全检测与评价、安全环保饲料添加剂研制与开发、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通过加强酶制剂、微生物制剂、有机微量元素、植物提取物等新型饲料添加剂研发、生产与应用,发展优质安全高效饲料产品。通过工厂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建设,促进饲料工业管理现代化。
2.构建饲料产业化联合体。在全面实施《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的基础上,鼓励饲料企业采取兼并重组、产业联盟等形式进行整合融合,发展按需研发、订单生产模式。支持饲料生产企业向饲料原料生产、畜禽水产养殖、畜产品加工等领域延伸产业链,与养殖户通过契约、股份合作等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增强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培育饲料行业协会,努力构建饲料行业诚信体系和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增强饲料业持续发展能力。
3.推进饲料玉米产业化利用。在皖北等玉米主产区逐步扩大饲用玉米种植面积。利用现有粮食收贮企业剩余仓储能力和金融贷款、贴息等综合扶持政策,支持推动饲料加工企业积极选购本省产玉米,作为饲料加工原料。大力支持玉米全株青贮。逐步解决我省玉米种植供给侧环节(玉米品种、栽培技术、适期收获等)和产业化利用环节(玉米收获后的快速干燥技术、储藏主体选择、运输半径、饲料企业效益比较、散装饲料利用等)的关键问题,为大规模利用奠定基础。
(五)畜牧产业化提升工程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品牌引领和三产融合,提升畜牧产业化水平。
1.培育一批畜牧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引导和支持畜牧业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产业、要素和利益联结,组建畜禽产业化联合体。推进一二三产融合、产加销一体,培育一批具有品牌信誉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全产业链紧密型企业联盟。加快肉食加工,鼓励生猪优势区域按照布局规划,采取招商引资、社会融资等形式,建设起点高、规模大、机制新的现代化生猪屠宰和肉食品加工企业。择优扶持一批示范联合体,进一步整合产业链、要素链、利益链,引领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发展。2020年,全省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数量达到150个,其中省级示范联合体20个。
2.培育一批畜产品知名品牌。打造畜牧业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以品牌赢得市场,以市场引领消费,以消费倒逼流通、倒逼加工、倒逼生产、倒逼产地。实施“绿色皖农”品牌培育计划,鼓励各类经营主体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名牌产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重点维护好畜产品老字号和区域性公共品牌价值,提升品牌社会公信力。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认证和管理为抓手,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充分利用农交会等平台,集中推介一批知名畜产品品牌。力争到2020年,全省新增畜牧类驰名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名牌产品10个。
(六)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工程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方针,促进动物疫病科学防控,到2020年,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
1.动物疫病净化体系。开展在祖代、父母代养殖场实施主要动物疫病净化工程,加强监测,确保产出商品代不携带主要动物疫病病原,减少规模养殖场的疫苗和化学药品的用量。
2.疫病绿色防控体系。推广生态防治新技术,减少抗生素和消毒药品的使用。建立生物安全隔离区,在具备条件的场、村、乡镇、县建立生物安全隔离区。在继续试点建设安全牧场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
3.动物疫情预警体系。建立以省、市、县三级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为主体,9个国家疫情测报站、5个省级禽病监测室为补充,乡村、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场所等监测点为支撑,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动物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网络。加强各级动物疫病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仪器设备,增加监测项目和内容,提高生物安全级别。
4.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加快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集中处理年出栏生猪3000头以下的养殖场户和其它环节的病死猪。完善生猪定点屠宰场及规模养殖场处理设施,用于生猪定点屠宰场及现有年出栏生猪3000头(含3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的病死动物及病死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同步建设无害化处理设施,用于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定点屠宰场病死动物及病死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
(七)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针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重点加强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测监测体系、质量追溯体系、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四大体系”建设。
1.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大畜牧业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和重大技术标准研究,尽快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制定完善一批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测标准,并推动实施。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和基地制定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规范生产行为。
2.检测监测体系。按照省级以技术研发为主、市级以定量监测为主和县级以定性监测为主的要求,扩建省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建立和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和90个县级质检站。
3.质量追溯体系。升级安徽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及质量追溯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安徽省动物卫生监督信息管理平台、安徽省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电子出证平台建设,建设肉制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监管平台,建成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跟踪、伪劣产品可召回、储运信息可查询的全省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4.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立1个以全省风险评估数据处理平台为中心,90个市县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录入点为支撑的全省风险评估基础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充分共享,为风险监测和安全评估提供支撑。
(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
积极探索规模养殖与农田利用结合新模式,推广畜禽养殖粪污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力争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
1.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攻关。开展种养结合机制创新试点示范,新建养殖场要按照养殖数量配套相应比例的农田,就近就地消化吸纳粪污;鼓励已建养殖场配置与粪污产生量相匹配的农业用地;着力培育专业畜禽粪污处理及资源化综合利用企业,面向中小畜禽养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实施畜禽粪污综合养分管理计划,解决粪污肥料化、粪污贮存和农田施用等关键技术点,通过粪便堆肥化处理、沼液化处理,促进畜禽粪便农家肥的科学利用,形成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
2.开展整县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示范。按照自愿参加、示范先行、整合资源、整县推进的原则,在部分市、县先行推进整县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按照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发展思路,以种养结合、有机肥生产、清洁回收、发酵床养殖四种模式推广应用为重点,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努力实现县域内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养殖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有机融合,促进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争取1个市、20个县实现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3.开展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在污染严重的规模化生猪、奶牛、肉牛养殖场和养殖密集区,按照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思路,建设一批畜禽粪污原地收集储存转运、固体粪便集中堆肥或能源化利用、污水高效生物处理等设施和有机肥加工厂。积极推广畜禽养殖粪污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模式,以县为单位建设一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示范点、养殖密集区畜禽粪污处理和有机肥生产设施。到2020年,按照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要求,重点建设规模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300个。
(九)畜牧业技术推广应用工程
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引领,以“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为平台,以畜牧绿色低碳循环模式攻关为抓手,以科技推广示范行动为手段,扎实做好畜牧科技推广工作。
1.开展“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继续联合团省委、省外专局、省科协、省妇联开展“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每年有针对性地组织2000名畜牧兽医技术专家,调查了解养殖户科技需求,结对帮扶规模养殖场,推广畜牧业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建立岗位责任制、人员动态管理制和工作考核评价制,加强跟踪、检查、评估和表彰。
2.开展主推技术示范推广。发布年度畜牧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以及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项目,开展畜牧业主推新技术试验示范。通过集成示范畜牧业资源高效利用、良种良法良机配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互联网信息等领域先进适用技术,开展饲用玉米产业化利用模式、规模牧场青贮玉米利用、种养结合模式、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等示范点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畜牧业主推新技术应用模式。
3.加快畜牧业人才培养。加快培养和引进各类管理和专业人才,强化培训,把提高畜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作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核心动力。结合兽医职业考试,每年培训1000名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提高技术服务能力。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每年培训2000名农村养殖专业大户、养殖企业主,提高专业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就业、创业能力。
(十)畜牧业信息化基础工程
以应用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提升信息服务能力为重点,推广畜牧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不断提高我省畜牧业信息化水平。到2020年,建成功能完善适用的省级统一综合信息平台、畜牧业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以及培养一批具备信息素质的复合型新农民,为实现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效益显著,发挥助推作用。
1.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省级畜牧业信息平台建设,构建共享信息资源库,主要包括畜禽品种、生产经营、质量安全监管、市场信息、科技信息、专家人才信息等。完善提升全省畜牧业生产预警信息平台,特别是强化动态监测生猪等主要畜禽产品生产、市场运行和成本效益状况,加强畜牧业生产和市场监测体系建设,加强分析预警和信息发布,加强数据采集上报系统建设和信息采集人员培训;积极推进建设畜牧科技推广云平台、种畜禽可追溯体系、规模养殖场信息管理平台、规模禽场环境自动控制管理系统;建设省级畜禽遗传资源监测与评估中心、分中心及监测点;建设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2.实施“互联网+畜牧业”推进行动。利用大数据技术平台,积极推进畜牧业电子商务发展。建立全省畜禽市场价格信息发布平台,构建畜产品行情、供求、运输信息等面向全社会的畜牧业综合信息体系。推动建立全省畜牧业物联网产业联盟,建设物联网应用孵化扶植基地。建立畜产品营销网络,支持创办“互联网+饲料养殖+社会组织”电商平台。开展互联网信息化人才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畜牧主管部门,要建立促进畜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继续执行“十二五”期间国家及省委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精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发展目标,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切实把保障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对畜牧业发展工作的支持。各级畜牧兽医机构是执行《规划》的主体部门,要全面贯彻《规划》精神,履行任务职责,加强工作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等职能,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规划》目标按期完成。
(二)建立多元投入和保障机制。各地要根据《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要求,积极争取将畜牧业发展、动物防疫、畜产品安全监管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发展情况,逐年增加财政预算。要积极联合相关部门探索金融支持模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的信贷支持。要积极支持畜牧业担保体系建设,搭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吸引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入现代畜牧业。强化政策性保险,拓宽畜牧业政策性保险范围和额度,争取保险机构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畜牧业保险。探索建立适合不同畜禽品种的政策性保险制度,启动目标价格保险试点。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为畜牧业合作组织、养殖场户提供贷款担保,探索保单抵押和畜禽圈舍、活体、养殖设备抵押等贷款方式。要积极贯彻国家土地流转政策,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落实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用地工作。要加大《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和省国土厅、省农委相关文件的落实力度,将畜禽养殖场生产设施用地及相应的附属设施用地,作为农用地管理。
(三)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促进政产学研推工作,突出科技支撑,整合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和生产企业等科研资源,组建省级畜牧产业技术联盟(产业体系),加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和先进实用技术的熟化集成、组装配套、示范推广工作,促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完善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强乡村兽医管理工作,建立执业兽医制度。加强畜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畜禽良种繁育、行业执法、畜产品安全监控、动物疫病防治技术支撑等基础设施。加强畜牧业生产信息的分析和预警,建立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采集系统,定期进行信息平台发布和预警,强化宏观调控和风险控制。完善畜牧业风险防范的各种应急预案,提高预防和处置能力,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推进法治化进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依法治牧相关法律法规精神,制定出台《安徽省实施〈畜牧法〉办法》,加快修订《安徽省实施〈动物防疫法〉办法》,充实完善《安徽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健全畜牧业行政执法体系,以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为依托,推进基层畜牧兽医综合执法,充实执法人员、落实执法经费、提高执法装备水平和检测能力。强化和完善日常监督,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依法规范和整顿畜牧业生产经营秩序,维护生产经营者合法权益。加大畜牧业法律法规宣传贯彻力度,引导养殖从业者增强法律意识、履行应尽义务。在依法治牧前提下,创新服务方式,营造和谐的畜牧业发展环境。
(五)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强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现代畜牧业市场经营主体,搞好主产区和主销区产销对接,增强畜牧业发展的计划性、协调性和可控性。推进畜牧业信息化进程,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畜牧业信息网络,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畜牧业生产中的运用。探索完善龙头企业与养殖场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多种形式的畜牧产业化运行模式。贯彻落实有关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家庭牧场。培育动物防疫、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效建立由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业务部门负责培训、考核和鉴定,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具体工作的基层动物防疫和技术推广体系。
本站推荐: 买得易 折扣信息 网上购物大全 买得易网 双鱼座 水瓶座 摩羯座 射手座 天蝎座 天秤座 瑰夏咖啡 精品咖啡豆 云南咖啡 咖啡网 咖啡 手冲咖啡和咖啡机区别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手磨咖啡 咖啡豆 瑰夏咖啡 精品咖啡豆 云南咖啡 咖啡网 咖啡 手冲咖啡和咖啡机区别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手磨咖啡 咖啡豆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0-11-11 23: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