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可以说没有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没有农村文化建设条件的改善,没有农村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就没有整个国家文化的发展。搞好农村文化建设,是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一、强化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从农村文化的内涵来看,广义的农村文化是指农民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农村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载体的文化。它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沉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民的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的程度。农村文化反映的是农民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折射出的是时代和社会对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离开农村这片沃土,离开农民的生产生活就创造不出农村文化。所以说农村文化是关于农民的文化,农民是农村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主体。
从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的目的来看,农村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农民,任何形式的农村文化都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在农村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的同时,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尊重和发挥农民在农村文化
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维护和实现农民的文化利益,给予农民更多的文化建设参与权、话语权、表达权,尊重与理解农民的文化观,才能真正地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才能真正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广大农民才能在文化发展与繁荣中受益,才能真正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才能从参与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文化所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二、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主体地位被弱化的原因
从农村文化的形成发展以及农村文化建设目的来看,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在实践中面临着困难与挑战。在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农民的主体地位被弱化,文化权利被表达,文化利益被忽视的现状。我们需要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厘清农民主体地位被弱化的主客观原因,有的放矢地针对存在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在城乡户籍制度的影响下,城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差距拉大。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城市文化是国家文化发展的中心,在文化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目标、模式十分明确清晰。而农村文化在文化建设中居于次要地位,文化建设的内容陈旧、方法简单、目标模糊。由于二者在文化建设中地位的不同,使得国家在文化公共产品的分配、文化资源的配置、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更加倾向城市,城市在国家文化建设过程占有很大的优势。相对而言,农村文化是落后、消极、保守、单调文化的代名词,农村在文化公共产品的分配、文化资源的配置、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处于劣势,农民的文化利益和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2006年,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共投入44.6亿元,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的28.5%c,对城市文化投入比重高达71.5%c,超过农村43个百分点。全国农民人均文化事业费仅1.48元。公共财政文化投入的严重不足,造成大部分地区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农民文化生活贫乏。以2010年乡镇文化站情况为例,全国共有从业人员为73920人,平均每站2.24人,其中,专职人员39588人,平均每站1人。在全国34121个乡镇文化站中,14503个没有专职人员,占乡镇文化站总数的32.14%,也就是说,近1/3的乡镇文化站没有专职工作人员。这些不利的因素客观上必然会影响到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然会使农民主观地将自己排除在文化建设主体之外,将自己视为文化建设的配角。
2.农村文化建设方法的不当。
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方法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采取国家自上而下的轨道,“自上而下的轨道是指国家对乡村社会和文化的控制,这条轨道自明清时代以来已经得到了精致化的修筑,并在民国以后的民族国家建设框架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在自上而下的轨道下,国家通过行政力量单方面地发展农村文化,国家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农村文化,把迥异于乡土文化的价值观直接简单地灌输给农民,在长期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把农民边缘化,看成农村文化建设的局外人。把农民简单地定义为文化建设被动的接受者,仅仅是文化建设的受益者,并非是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把简单的送文化作为农村文化建设方法,甚至将城市文化建设的方法、内容、模式、理念直接地移植到乡村。忽视农村文化产生的土壤和根基,忽视农民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对农民对文化的真实需求和内心想法缺乏了解和认识,同时“政府机构掌握着资源,垄断着文化产品供给的方式和内容,农民基本被排除在供给决策之外,没有参与权,也没有表达对公共品真实意愿的话语权和渠道,本应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农民正处于失语的境地。正是由于方法上的单一、内容上的陈旧乏味,资源上的匮乏,角色上的错位,使得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与兴趣大大降低。
3.小农意识的长期影响,农民主体意识不强。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农业国家,农民的思想深受小农经济的影响。中国历代的农民都把土地作为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式的农耕文化。在长期农耕文化的影响下,农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理念、行为方式等都深深地打上了保守、封闭、消极、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知足常乐的烙印。“长期以来,农民往往无法摆脱作为权势力量的从属者的自我心理定位,其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繁荣农村文化的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等都存在相当程度的缺乏。正是这种文化建设主体意识不强,缺乏文化自觉意识的弊端,使得广大农民以等、靠、要这种消极的依赖的心理与态度对待农村文化建设。而这样的心理与态度不但会影响到农民自身的文化权利与利益,同时影响到整个农村文化建设。
4.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农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文化素质不高是制约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因。受到旧观念的束缚,数千年的农耕文化的影响,经济条件的制约,广大农民普遍接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根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年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显示,“到2010年底,青壮年文盲率为7%,青壮年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接受教育年限较低,文化水平偏低,文化素质不高,造成农民思想上保守落后,价值观念上易出现偏差,对文化建设在农民生产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缺乏正确地认知,无法及时准确地理解国家关于文化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容易主观地把自己看成是被建设的对象,失去了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不能有效地维护自身合法的文化权利和利益。
5.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流失。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离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怀揣着梦想来到城市,形成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公布的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2011年全国农民工的数量是2.5亿人,分年龄段看,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16-20岁占6.3%c,21-30岁占32.7%C,31M0岁占22.7%c,41-20岁占24.0%,2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4.3%。,’16岁一40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这一年龄段的人勇于接受新事物、思想活跃,敢于尝试、敢于创新、自我意识和自觉意识较强。他们正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村社会精英。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农村社会精英的流失,使原来传统而有地域特色的文艺形式和民间绝技等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境地。长期受到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影响,面对城乡文化发展的差距,以及城市文化和外来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改变着农民对民间文化和乡土文化的认同与认知,农民自身主观上会排斥相对落后单调乏味的农村文化,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局外人、旁观者,“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相对偏低,而最具有文化活力的中青年人口常年累月流失在外,这不仅加剧了农村文化单调化的趋势,而且,使国家诸多建设农村文化的政策和措施在农村基层社区难以落实到位。”农村社会精英对农村文化建设采取冷漠、消极的态度,使得农村文化建设失去源泉与活力。
6.经济上的贫困。
文化建设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没有物质的发展,就谈不上文化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但到“2010年底的农村贫困人口还有2688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2.8%。”对于还处在贫困线上的农民来说,他们首要的任务是解决吃穿住等问题,对于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问题,必然不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本站推荐: 买得易 折扣信息 网上购物大全 买得易网 双鱼座 水瓶座 摩羯座 射手座 天蝎座 天秤座 咖啡豆 手冲咖啡和咖啡机区别 花魁咖啡 咖啡网 咖啡 手磨咖啡 瑰夏咖啡 精品咖啡豆 耶加雪菲 云南咖啡 咖啡豆 手冲咖啡和咖啡机区别 花魁咖啡 咖啡网 咖啡 手磨咖啡 瑰夏咖啡 精品咖啡豆 耶加雪菲 云南咖啡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01-10 13:5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