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下游记者蔡佳珊、段雅馨
台湾每年约生产100万吨熟厨余(人类可食的剩余食物),其中77万吨再蒸煮后喂食猪只去化,倘若全面禁止厨余养猪,国内是否具备处理77万吨养猪厨余的量能?
环保署规划三方案,包含堆肥、焚烧与掩埋。但含盐厨余与塑胶一起焚烧,有产生戴奥辛风险,且影响焚化炉效能,掩埋地点难寻且无法消化大量厨余,两者均被认为是“不得以的下下策”。目前全台仅有一座生质能源场,但仅能投入生厨余,陆续尚有台中、桃园两座生质能源场,其中仅有桃园可接受熟厨余,且最快要2020才能完工启用。
考量上述方案均无法大量去化厨余,环保署以“堆肥”作为厨余去化最优先、量能最大的首选。但熟厨余含有油份与盐,且需要场地与时间堆放腐熟,若紧急爆发猪瘟,是否能消化77万公吨厨余?《上下游》访问环保署、台湾厨余资源化发展协会理事长孙书麟、长期制作熟厨余堆肥的临海农场刘力学、中研院士暨中兴大学环境土壤科学系教授杨秋忠,探讨厨余堆肥之可行性方案。
临海农场刘力学:熟厨余比生厨余更适合做堆肥,速度更快
“熟厨余做成堆肥,技术完全没有问题,而且制作速度更快。”长期推动厨余堆肥的临海农场负责人刘力学表示,他们农场刚开始做的时候就是拿学校营养午餐的厨余,制作过程比较不会发臭,因为发酵后温度很快就上来,只需三个月就可以做成肥料。反而是生厨余做堆肥要加更多稻壳、木屑,而且比较臭。
对于熟厨余中的盐分和油份会妨碍堆肥的说法,刘力学也驳斥,“没有问题!”因为堆肥会经过发酵,且种出来的蔬菜反而有自然的咸味,土壤也无盐化问题。
现在环保署宣导要先将厨余中的水分沥干,不过刘力学认为,厨余水分其实也可作为液体肥料,“打氧气进去变成液肥,拿来浇菜更好。”
临海农场200坪堆肥场,每月可处理50─100吨厨余
刘力学制作固体肥和液体肥制作过程,都不用加微生物。但是堆肥制作过程是否会发臭?他说刚开始几天会臭,一旦开始升温发酵,就转为微酸的味道,不过还是可能引起邻居抱怨。
刘力学以民间力量独自推动厨余堆肥十多年,但因过去熟厨余有养猪户会收,无人重视这一块,学界也没什么人愿意做研究,“做这个手要弄脏。”
目前临海农场用来做厨余堆肥的场地约两百坪,一个月可处理五十到一百吨厨余,平均每吨厨余可以产生300公斤的固体堆肥和600公斤的液肥,可提供三、四分地农场使用。
刘力学建议,现在政府应该加大力道去推厨余堆肥,在各地广设堆肥场。一个堆肥场若能有一、两千坪面积,五到六个人力,一个月可以处理五百到一千吨厨余,邻近农场或居民种花都可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