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96座水库蓄水量28.4亿吨,实际三分之一装满砂石,淤积量并以一年一座水库容量增加。被清出的淤泥无处可去,台湾最大淤泥储放场在石门水库有300万吨,已处于满载状态,大雨一来,淤泥又顺着水流回水库,严重影响水库蓄水功能。
看似无用的淤泥,其实有莫大潜力,成功大学团队将污泥创新改质利用,开发成可防壁癌、防水的创新建材,也可运用在植栽花器、茶盘装饰等生活装饰,该项创新取得专利,命名为“乐土”,成功转换“废土”的命运。
水库危机成为专利研发缘起
台湾地质年轻山高水急,河流坡度陡峭,降雨量是世界平均三倍,留住的水却不多,豪雨冲刷大量砂石成为水利单位噩梦。
2004年艾利台风侵袭北台湾,土石冲刷导致石门水库浊度暴增净水厂无法运作,桃园被迫停水18天,民众抱着脸盆水桶到四处接水。大停水让水利单位颜面无光,重创治水神话,大量淤泥更影响水库寿命。
2009年莫拉克台风,更带来将近一亿吨的污泥,导致南部最大曾文水库蓄水量仅剩四成。水库清淤挖出的砂石、石头属于有价料很快被载走。但无价料如淤泥,含水黏土车辆运输困难,只能在水库周边露天堆放,无处可去。大雨一来,淤泥又顺着水流回水库。
水库污泥改质,产生奈米防水效果,勇夺国家专利
桃园大停水后,各方单位设法去化水库淤泥,当时经建会(现改制国发会)委托成大土木系黄忠信教授“水库淤泥应用研究”,开发去化水库淤泥可行性,创造利用价值以去化淤泥。
研发团队发现,一般河川淤泥杂质多难以处理,水库淤泥相对干净单纯易于处理,具备应用潜力。淤泥源自页岩经河川千万年冲刷,颗粒细微黏度大,经过特殊程序改变物理特性后,可产生类似奈米的防水效果。相较于传统奈米材质价位高,经过改质的淤泥可大大降低材料成本,产生商业应用价值。
关于“黏度大颗粒小”的淤泥如何变成“类似奈米”的特性?黄忠信举例,烂泥巴吸水之后容易滑倒,那是因为水分跑进去颗粒缝隙,经过化学特殊处理“改质”之后,将水分隔开就不会产生滑动。
该项淤泥改质技术,已成功取得国家专利,黄忠信表示,这是融合本土自然条件、扭转水利困境研发的本土建材,值得国人骄傲。
从废土变乐土,由消费者开发市场
郭文毅是黄忠信的学生,从研究淤泥改质研发到技术转移全程参与,为了让淤泥产生业界的应用价值,郭文毅透过成功大学技术移转中心授权,成立“成大昶闳”,这是成大第一家“衍生公司”,从生产、品牌到市场开拓一手包办,专志推广淤泥改质的运用。
郭文毅深知,新创技术难以打入大型集团林立的营造业界顶端,过去不是没有改良材质想打入市场,但既有技术模式与利益结构难以改变,为此必须另辟蹊径,他选择一条难走、却更长远的路,从金字塔底部消费者切入市场。
“大型企业是联合舰队,完全可以封闭不理会外面的变革。淤泥再利用我们不是第一家,工程营造业不容易创新,越大的集团体系越难以改变,所以必须自己开发市场,”郭文毅认为,网络提供新路径就从底部的消费者突围,开辟市场缺口。
当淤泥成为一种生活提案
郭文毅将改质淤泥取了一个俏皮名称“乐土”,寄望新材质的应用能创造生活乐趣,为了收集使用者意见,郭文毅团队从部落格经营到发展脸书社团,交流壁癌、生活应用经验,营造讨论社群,更自行拍摄Youtube教学短片,建立交流管道。
“刚好现代人喜欢DIY,开创自己的生活,那我们就提供这个素材,由消费者分享各种应用心得,开辟共同学习的社群模式。”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