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鱼病的注意事项
在防治鱼、虾、贝的病害中,长期、反复使用同一种药物而引起药效减退甚致无效,这种现象的出现,常称之为抗药性。近年来,世界各地对此现象都非常重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及粮农组织还专门建立机构研究其对策。据有关部门统计,世界至今已有400多种农业、渔业及卫生方面病虫害发生严重的抗药性现象(还不包括微生物抗药性。)在天然条件下有些病虫抗有机磷药物达2700多倍,在室内条仆下有的抗药性高达l万多倍。我国近40年来在鱼类养殖方面的病虫抗药性也相当严重。上世纪60年代初,一般使用2.5%敌百虫粉剂0.5~l毫克/升杀灭甲壳类寄生虫有显著疗效,到80年代有些地区改用90%以上晶体敌百虫尚未见良好效果,有些地区开始使用氯霉素、土霉素等防治鱼、虾、贝类的细菌性疾病有相当高的疗效,但近年来有些地区应用这些抗生素防治鱼虾、贝类病疗效低甚至无效。各地渔民也反映:这些抗生素单位面积用药量逐年增长,而药效逐年降低。笔者近年来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探讨。
一、产生抗药性的原因
抗药性是生物与化学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抗药性程度一般是采用敏感品系或初用药品时的品系与抗性品系的毒力对比测定来表示的。通过对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等地调查检测结果表明:
1、由于长期、反复地使用同一药物。各种生物体均具有防御外界恶劣环境的本能,在一个不断受到药物袭击的条件下,鱼类的病原体包括病菌和寄生虫,均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抗药性反应。
在一种病菌株或病虫种群中,由于个体的差异,对鱼药的反应均存有不同差异性。例如鱼类鳃病寄生虫中华鳋,对敌百虫或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合剂反应比较敏感的个体,一般在施药后48小时内中毒死亡;不敏感的个体可忍受144小时死亡;但有些个体在中毒后发生麻痹会复苏过来,并继续生存、繁殖。不敏感的个体所衍生的后代基本上也是不敏感的。因而使不敏感的个体逐渐形成优势而产生不敏感的种群,即称抗药性种群。这种种群的形成,一般均是由于多年来复用同一种药物的结果。对于一年内发生多代的病虫,如中华鳋、锚头鳋指环虫、三代虫等,表现尤为明显。对此一部分人试着采用加大剂量或增加施药率的办法来解决,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这种效果只能是短暂的。如在江、浙一带以往一般每隔2-2个月甚至半年施用—次敌百虫,以杀灭中华鳋等,防治鱼类的“弄水”病,但近年来每隔10天、半个月,有的仅一周就要用药了,而且药量在逐步加大,否则无效。这样的施药结果,寄生虫的残存个体数量减少了,但这些个体的耐药力更强。它们的繁殖后代所形成的群体具有更强的抗药性,最终将使该药物无效。
2、由施药技术引起。不正确的施药技术,不仅会浪费药物,降低药效,而且还易引起抗药性的发生,例如施药不均,一般在水表层和水体边缘部分施药多,含药浓度高,病原体的受药机会则较少。加之有些药物如呋喃唑酮、大蒜素等溶解度甚低,就是漂白粉也微溶于水因而极易产生不均匀的分布,这就为抗药性种群提供了生存的条件,尤其是病原体的卵、孢子阶段为甚。再则是施药的剂量,由于担心鱼类的安全(如用硫酸铜、醋酸亚汞、硝酸亚汞等)或缺乏施药经验,往往使用低于规定的剂量,特别是使用抗生素,如氯霉素、土霉素,红霉素等,使用量过低尤易诱发抗药性菌株的突变,这样既达不到防治目的,又易诱发病原体的抗药性,此外,在选用药物剂型、用药方式及病虫、病菌生物学等诸方面,均会产生抗药性有关。
3、饲养制度的影响。鱼类某些饲养制度,如辅放、套养补放等措施,很易使病毒、病菌、病虫等寄生条件改变,及扩大抗药种群的散布,据调查表明,许多成鱼塘内病原体大多由鱼种塘(包括本地或外地转运鱼种)转移过来,尤其在轮放套养鱼种或应用共同使用鱼网时比较明显。此外,在投喂水草及注排水等方面,也易带入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品种。
二、抗药性的预防对策
1、开展综合防治。首先要彻底清塘,合理地搭配混养,以改变病原体的寄生宿主;加强饲养管理,放养鱼种(包括轮放补种)、投饵及水质等均须严格消毒掌握准确的施药量和施药技术;以及定时检查病原体与抗药性的监测,以便在现有药物对某些病原体尚未失效之前,制定出轮换或更换药物等对策措施。
2、轮换用药。不要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药物,这样可切断病原体抗药种群的形成。轮换品种应尽可能选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如对中华鳋、水蜈蚣等可用灭虫精、灭虫灵,或敌百虫,由车轮虫引起的白头白嘴病可用灭虫灵、代森胺,敌敌畏或氯化钠,由指环虫、三代虫等引起的烂鳃并发痛可用肠特灵等药物,效果均较好。
3、应用中草药。中草药来源广,取材方便,又节省成本易产生抗药性,是较为理想的病害防治方法如松树叶扎成捆放在水中可防治鱼虱、锚头鳋等,苦辣可防治寄生性鳃病、锚头鳋、中华鳋三代虫、指环虫等,辣蓼可防治中华鳋、鱼虱等;但均未发现产生抗药性种群。
4、混合用药。合理混合用药不仅能起到兼治病虫害、增加药效、降低成本,并还有明显克服和抑制抗药性发展的作用。如美国在农业推荐190种新药中就有28种是混合制剂。我国渔业上常用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混合使用便是实例。但应注意混合使用的药物组合,必须经过仔细研究,不能盲目混用;对之确认的混合药剂,也不能长期采用,应作必要的轮换用药,以防有害生物产生多抗性,即对多种药物同时产生抗药性的作用。
在防治鱼、虾、贝的病害中,长期、反复使用同一种药物而引起药效减退甚致无效,这种现象的出现,常称之为抗药性。近年来,世界各地对此现象都非常重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及粮农组织还专门建立机构研究其对策。据有关部门统计,世界至今已有400多种农业、渔业及卫生方面病虫害发生严重的抗药性现象(还不包括微生物抗药性。)在天然条件下有些病虫抗有机磷药物达2700多倍,在室内条仆下有的抗药性高达l万多倍。我国近40年来在鱼类养殖方面的病虫抗药性也相当严重。上世纪60年代初,一般使用2.5%敌百虫粉剂0.5~l毫克/升杀灭甲壳类寄生虫有显著疗效,到80年代有些地区改用90%以上晶体敌百虫尚未见良好效果,有些地区开始使用氯霉素、土霉素等防治鱼、虾、贝类的细菌性疾病有相当高的疗效,但近年来有些地区应用这些抗生素防治鱼虾、贝类病疗效低甚至无效。各地渔民也反映:这些抗生素单位面积用药量逐年增长,而药效逐年降低。笔者近年来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探讨。
一、产生抗药性的原因
抗药性是生物与化学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抗药性程度一般是采用敏感品系或初用药品时的品系与抗性品系的毒力对比测定来表示的。通过对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等地调查检测结果表明:
1、由于长期、反复地使用同一药物。各种生物体均具有防御外界恶劣环境的本能,在一个不断受到药物袭击的条件下,鱼类的病原体包括病菌和寄生虫,均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抗药性反应。
在一种病菌株或病虫种群中,由于个体的差异,对鱼药的反应均存有不同差异性。例如鱼类鳃病寄生虫中华鳋,对敌百虫或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合剂反应比较敏感的个体,一般在施药后48小时内中毒死亡;不敏感的个体可忍受144小时死亡;但有些个体在中毒后发生麻痹会复苏过来,并继续生存、繁殖。不敏感的个体所衍生的后代基本上也是不敏感的。因而使不敏感的个体逐渐形成优势而产生不敏感的种群,即称抗药性种群。这种种群的形成,一般均是由于多年来复用同一种药物的结果。对于一年内发生多代的病虫,如中华鳋、锚头鳋指环虫、三代虫等,表现尤为明显。对此一部分人试着采用加大剂量或增加施药率的办法来解决,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这种效果只能是短暂的。如在江、浙一带以往一般每隔2-2个月甚至半年施用—次敌百虫,以杀灭中华鳋等,防治鱼类的“弄水”病,但近年来每隔10天、半个月,有的仅一周就要用药了,而且药量在逐步加大,否则无效。这样的施药结果,寄生虫的残存个体数量减少了,但这些个体的耐药力更强。它们的繁殖后代所形成的群体具有更强的抗药性,最终将使该药物无效。
2、由施药技术引起。不正确的施药技术,不仅会浪费药物,降低药效,而且还易引起抗药性的发生,例如施药不均,一般在水表层和水体边缘部分施药多,含药浓度高,病原体的受药机会则较少。加之有些药物如呋喃唑酮、大蒜素等溶解度甚低,就是漂白粉也微溶于水因而极易产生不均匀的分布,这就为抗药性种群提供了生存的条件,尤其是病原体的卵、孢子阶段为甚。再则是施药的剂量,由于担心鱼类的安全(如用硫酸铜、醋酸亚汞、硝酸亚汞等)或缺乏施药经验,往往使用低于规定的剂量,特别是使用抗生素,如氯霉素、土霉素,红霉素等,使用量过低尤易诱发抗药性菌株的突变,这样既达不到防治目的,又易诱发病原体的抗药性,此外,在选用药物剂型、用药方式及病虫、病菌生物学等诸方面,均会产生抗药性有关。
3、饲养制度的影响。鱼类某些饲养制度,如辅放、套养补放等措施,很易使病毒、病菌、病虫等寄生条件改变,及扩大抗药种群的散布,据调查表明,许多成鱼塘内病原体大多由鱼种塘(包括本地或外地转运鱼种)转移过来,尤其在轮放套养鱼种或应用共同使用鱼网时比较明显。此外,在投喂水草及注排水等方面,也易带入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品种。
二、抗药性的预防对策
1、开展综合防治。首先要彻底清塘,合理地搭配混养,以改变病原体的寄生宿主;加强饲养管理,放养鱼种(包括轮放补种)、投饵及水质等均须严格消毒掌握准确的施药量和施药技术;以及定时检查病原体与抗药性的监测,以便在现有药物对某些病原体尚未失效之前,制定出轮换或更换药物等对策措施。
2、轮换用药。不要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药物,这样可切断病原体抗药种群的形成。轮换品种应尽可能选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如对中华鳋、水蜈蚣等可用灭虫精、灭虫灵,或敌百虫,由车轮虫引起的白头白嘴病可用灭虫灵、代森胺,敌敌畏或氯化钠,由指环虫、三代虫等引起的烂鳃并发痛可用肠特灵等药物,效果均较好。
3、应用中草药。中草药来源广,取材方便,又节省成本易产生抗药性,是较为理想的病害防治方法如松树叶扎成捆放在水中可防治鱼虱、锚头鳋等,苦辣可防治寄生性鳃病、锚头鳋、中华鳋三代虫、指环虫等,辣蓼可防治中华鳋、鱼虱等;但均未发现产生抗药性种群。
4、混合用药。合理混合用药不仅能起到兼治病虫害、增加药效、降低成本,并还有明显克服和抑制抗药性发展的作用。如美国在农业推荐190种新药中就有28种是混合制剂。我国渔业上常用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混合使用便是实例。但应注意混合使用的药物组合,必须经过仔细研究,不能盲目混用;对之确认的混合药剂,也不能长期采用,应作必要的轮换用药,以防有害生物产生多抗性,即对多种药物同时产生抗药性的作用。
本站推荐: 买得易 折扣信息 网上购物大全 买得易网 双鱼座 水瓶座 摩羯座 射手座 天蝎座 天秤座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咖啡 咖啡豆 咖啡网 手磨咖啡 耶加雪菲 手冲咖啡和咖啡机区别 精品咖啡豆 云南咖啡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咖啡 咖啡豆 咖啡网 手磨咖啡 耶加雪菲 手冲咖啡和咖啡机区别 精品咖啡豆 云南咖啡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8-07-23 16: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