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琉球致力维护海洋与沿岸的生态环境,自102年起实施“3浬海域禁用刺网”政策,保护沿近海鱼群有安全的繁殖栖地;而海岸上的净滩活动每年也是络绎不绝,除了居民参与踊跃,更延伸到下一代教育。
白沙国小这学期邀请“海滩货币”发起人林佩瑜带领孩子“做中学”,运用拾回的海废素材创作出水母吊饰、彩绘浮标、立体独木舟,刺激学生思考人与海洋的关系,孩子们发挥想像力,以海废创作出一幅幅海洋艺术创作,令老师和家长惊奇连连。
“小琉球只有一所国中、没有高中,意味着15岁的孩子若要升学一定得回(台湾)本岛,因此唯有在小时候培养对家乡的认同感、他们长大后才会想回来。”白沙国小校长田永成期盼,琉球的孩子能像“海龟”一般,愿意“海归”回乡,且具备“海规”品德、拥有海洋文化的素养,才能让小琉球的环境与产业永续发展。
翻转海废命运 超有梗的教学素材!
下午第一堂上课钟声响起,本以为午餐刚吃饱、犯困的孩子们可能会姗姗来迟,没想到一个个精力旺盛的冲进教室,迫不及待展开每周最期待的艺文课时光。“来!我们今天要做水母吊饰喔!”小琉球海滩货币发起人林佩瑜,从这学期起担任白沙国小四至六年级艺文课教师,带领小朋友从净滩开始,认识海洋垃圾,并着手学习海废创作,创意推广海洋教育理念。
从商店垃圾桶和加油站收集来的破雨衣,摇身一变成为七彩透明的水母玩偶;废弃浮标彩绘后化身动物、鱼群、甚至是火箭和弹壳。各种废弃物在白沙国小教室“起死回生”,翻转垃圾命运、启发学生无限的创作可能。
林佩瑜指出,便利的塑胶雨衣往往只使用一次,出现破洞或雨水浸湿后便被随意丢弃,“免税店是游客的最后一站,累积了大量扔弃雨衣,我先全部收集起来晾干,整理出还能穿的,破的乱七八糟的就拿来做创作材料,这样它就不属于一次性的东西了。”
只见孩子们视旧雨衣为宝、专注折出水母轮廓,“下面要撕成一条条、这样才有水母在游的感觉!”在劳作过程试着想像水生动物的样貌,“这是鱿鱼吧!”“我觉得比较像是晴天娃娃!”此起彼落的喧闹声诉说着他们心中的大海故事。
海废脆化更难清 浮标遍地污染环境
此外,小琉球海岸时常能捡到来自中国的浮标,渔民收网后许多断裂网具被遗留在海底,用来固定网具于海面上的浮标也随着海流四处飘移,最后累积在台湾沿近海域,离岛澎湖、琉球的沙滩上都能看到知名的浙江浮球。
“净滩最常见的就是宝特瓶、浮标、保丽龙和塑胶片,久了会脆化(即在海浪拍打和砂石摩擦下,塑胶片会越来越细小,甚至难以用肉眼看到)、就会更难清理,也可能让动物误食、甚至受困。”林佩瑜严肃讲述一项项海废垃圾的由来,说明塑胶如何污染海洋、累积在环境中,又是如何回头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
“我要画一只黑鲔鱼!”“我想要画成红色的火箭!”废弃浮标洗净后一样变身成创作素材,作为孩子的涂鸦画布,大家绞尽脑汁希望彩绘出独一无二的纪念品,甚至忽略了下课钟响、十分乐在其中。
不过由于浮标在海水中可能溶出重金属铅、污染环境,因此林佩瑜总会叮咛学生触碰浮标后务必将双手洗净、才能取食。
“我吃水母、你吃塑胶”童心创作展现海洋保育意识
海岛国家依海而生,洋流带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同时也将人类制造的垃圾反扑回陆地。海漂垃圾让我们省思人与海洋的关系,而在孩子的手里,不起眼的海废加上想像力,创造出一个个维妙维肖的艺术创作。
“其实你跟他们讲的故事、他们都会埋在心底,包含海龟被渔网困住、鱼群误食塑胶、海水带来垃圾等。”白沙国小校长田永成指著教室后方那一排、由五、六年级生刚完成的立体海废作品说道。
鲸鱼的四周被碎片和保丽龙做成的“垃圾喷泉”包围,学生哀伤的解释:“因为鲸鱼吃了垃圾、所以喷出来都是垃圾。”另一名学生用钓鱼线做出一团缠绕的渔网,描述他在影片中看到的海龟受难记;更有一名学生直接在画作上写道“我吃水母,你要吃塑胶”。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